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新疆各族群眾積極響應號召以實際行動支前線,在積極捐錢捐物同時,群眾還全心投入生產。當時《新疆日報》報道顯示,城市里人們加班加點生產物資,鄉村里農民努力耕作多交糧、牧民不斷擴大牲畜群。
迪化各界加班加點生產支援前線
抗美援朝愛國主義運動期間,迪化各行各業都積極投入到加班加點的生產中。
迪化市制造生產工具的熟鐵行1000余小手工業者發表決心書,要努力加緊生產,提高生產效率,為農牧業生產助力。“我們要加班加點多生產工具,幫助農民快快完成打糧,送到前線去!”他們說。
以生產支援前線運動,還吸引了大量普通市民參與。迪化市七區六街婦女們趕做棉軍服捐前線,工作模范葉桂芬每天工作到深夜,別人做四、五十套時,她已經做了八、九十套,甚至100套,而且縫得厚實。“多做一套棉衣就能讓前線戰士多一份保障,我能為早日打敗敵人出的力也就這些了。”她說。
迪化市郊區農民掀起增加生產繳好公糧熱潮,來支援前線。住在迪化市二區五鄉寧夏灣的韓智浚等18位農民給《新疆日報》寫信說:“我們曾經過著牛馬一樣的生活,多虧中國共產黨讓我們翻身過上好日子。我們要好好生產,多打糧食,支援前線,保衛祖國。”
四區九鄉雇農馬成德自動到鄉公所要求交糧,他說:“本來我被免了公糧,但我想現在全國人民都在盡心盡力支援,那我也要表表決心。”
1951年10月25日《新疆日報》發表的“新疆一年來抗美援朝運動概況”一文中顯示,迪化市自開展愛國主義生產以來,工廠生產效率整體提高了50%以上。
天山南北生產熱情高漲
積極生產支援抗美援朝愛國運動很快席卷全疆各地各行業。
《新疆日報》1950年12月一篇報道,對哈密汽車修理分廠職工加班加點修理汽車進行了描述:12月19日,該廠本來還有30多輛汽車沒有修好,接到要在十天內趕修40輛汽車的新任務后,廠里召集全體職工進行動員:“汽車早日出廠,就早日增加抗美援朝的力量。”胎工黃聲友包下了所有補胎的活兒,車工謝夢先表示每天爭取多修十個活塞。
最后各組制定相互配合方案和獎勵辦法,鼓舞職工的工作熱情。機工工人周文斌、楊德卿等每天主動加班兩小時。動力間張鳳崗也主動加班修理引擎,技術員每天是和工人一起鉆車底,提高修理速度,大家心里就一個想法,只要累不垮就要多干些。
在哈密醫療系統,醫務工作者開展業務技能學習熱潮,人人為去朝鮮前線搶救傷員做準備。女護士宋家勤和王慧賢說:“救護能力提高了,前線需要時,我會毫不猶豫地去。”
阿克蘇專區各縣的機關、工廠、學校、甚至每村每戶,普遍訂立了以積極工作為主要內容的愛國公約。各界各族群眾除了積極捐款,還立足崗位,在愛國增產、交糧納稅方面多作貢獻。
農民掀起了多繳抗美援朝糧的熱潮,以極高的生產積極性,提出“多打一粒糧食,多種一畝棉花,為抗美援朝多增加一份力量”的口號,農民自發組織起來集體交公糧,有些人還主動多交。沙雅縣部分農民三天內將66萬公斤公糧全部送到庫車。拜城縣三區二鄉農民繳納了增產的2000余斤糧食。
喀什專區各縣進一步修訂增產節約公約。如澤普縣1951年春耕期間組織變工組(農戶間自愿結合,互相調劑人力和畜力的勞動互助形式)1235個,半個月犁地5800畝,運送肥料2.3萬余袋,有力地保證了春耕生產。
和田專區從農業增產中捐獻出了飛機一架。1951年國慶節,伊寧各區農民集體預交了60余萬斤公糧,雇工烏壽爾因生活貧困本來可以免交公糧,但他堅持交納,“人人都該抗美援朝,為什么不要我交的糧,我也要盡份力。”
一句句誠摯地表達,一顆顆火熱的心,讓轟轟烈烈的支援抗美援朝運動成為新疆各族群眾開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動力,不僅從實際上支援的前線,也對恢復國民經濟起到巨大的作用。(記者秦金俐)
(來源:天山網)